中央气象台7月15日06时
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
预计7月15日白天,陕西南部、华北东部、黄淮西部、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大部等地有35℃以上高温天气,其中,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湖北大部、湖南中北部、江西、浙江、福建大部、四川东部、重庆大部、贵州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陕西南部、四川东部、重庆沿江地区、浙江中部和南部等地局地可达40℃以上。
湖北省应急委办公室发布
高温天气期间安全防范工作提示
↓↓↓
自7月7日出梅后我省持续晴热高温天气,最高气温大部地区35~39℃,局部40℃以上,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于7月11日14时50分启动气象灾害(高温)Ⅳ级应急响应。为有效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发生,确保夏季高温期间社会安全稳定,省应急委办公室7月14日发布有关行业领域高温天气期安全风险防范工作提示:
道路交通安全提示:要加强道路运输特别是县乡道路、高速公路、客运流通等安全管控,加强对“两客一危一货”、旅游包车等重点车辆管理,加强对驾驶人员的安全教育和管理,防止夏季烦躁情绪引发“斗气车”等危险驾驶行为,严禁酒后驾驶。要严格查禁乘客携带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品乘坐交通工具,防止车辆受高温、雷电等不良天气影响发生自然、爆燃事故,确保交通运输安全。
建筑施工安全提示:要加强施工现场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严格执行高温条件下室外露天作业时间规定,强化工作场所防暑降温措施,采取调整工作时段等方式,防止工人在高温天气、户外条件下高强度劳动造成安全隐患。
消防安全提示:要严格抓好消防工作,加大对辖区内防火安全检查、督查、巡查的力度,尤其要加强对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加油站、加气站等重点防火部位消防安全事故的防范,确保安全。
城镇燃气安全提示:要扎实开展城镇燃气安全检查工作,组织管道燃气企业根据天气、季节等特点全面排查老旧管线安全隐患,对餐饮场所使用的管道燃气、瓶装液化气及附件、燃气灶具、连接软管等部位进行隐患排查。针对夏季高温季节居民用户、餐饮企业使用空调造成室内环境密闭通风不畅,泄漏燃气容易聚集引发事故的现实风险,积极采取入户提示、短信提醒、公示告知等方式,督促居民用户和餐饮企业注意保持室内通风环境,确保使用安全。
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提示:要针对夏季高温易造成危险化学品挥发、泄漏和爆燃的特点,督促危化企业以及大型油气储备罐区、油气管道等生产经营单位,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应急预案、救援力量,坚决杜绝泄漏燃爆等事故发生。
旅游活动安全提示: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加大对各类旅游经营场所的检查和隐患排查,组织对游客运载工具、带有危险性的旅游项目设施、设备及宾馆饭店电梯等安全情况的全面检查。要加大户外旅游、野游和探险活动的规范管理,结合天气情况实时发布安全提示。
工矿商贸安全提示:矿山方面,严密管控非煤矿山中毒窒息、火灾、坠罐跑车、边坡垮塌等风险。冶金工贸方面,要突出钢铁、金属冶炼、粉尘涉爆等重点行业领域,督促企业落实高温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提示:要高度重视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防范工作,督促相关企业和单位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强化从业人员危险辨识和避险常识的培训和教育,如遇事故科学有效地组织救援,防止因盲目施救造成二次伤害,导致事故伤亡扩大。
省应急委办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三管三必须”原则,主动担当作为,落实全链条监管责任,深刻开展隐患排查,坚决防止风险隐患演变为灾害事故。要强化应急准备,加强值班值守,全面做好应急力量、装备物资、行动方案等准备,遇有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有效处置。
延伸阅读:持续高温影响我国超9亿人!今夏为何这么热?
近期高温天气为什么范围广时间长强度大
监测显示,今年6月以来(截至7月12日),我国平均高温日数5.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中央气象台15日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6月13日以来,我国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截至7月12日,高温事件已持续30天,覆盖国土面积达502.1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9亿。全国共有71个国家气象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其中河北灵寿、藁城、正定和云南盐津日最高气温达44℃以上。
受高温天气影响,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电网用电负荷创新高;浙江东部、河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北部等地土壤墒情偏差,部分地区旱情持续或发展;浙江、四川等地多人确诊热射病。
7月12日,工人在江苏无锡经开区的一处住宅小区建设工地上施工。(新华社发,还月亮摄)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约0.4℃,为1979年以来最高,其中俄罗斯北部、欧洲西部等地偏高2℃以上。进入21世纪以来,北半球夏季高温热浪事件日渐频繁。
数据显示,进入本世纪我国大范围持续高温事件典型年份有2003年、2013年、2017年等。总体看来,今年的高温事件开始时间早于上述3年,持续时间和历史极值站数目前还不及这3年,影响范围和单站最高气温虽不及2017年,但已超过2003年和2013年。
7月11日,在中建八局承建的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项目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在施工间隙补水。(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据国家气候中心分析,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则是6月以来全球多地高温热浪频发的直接原因。
6月以来,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由此形成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暖高压带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地面增温,加之大范围高压带作用下空气较为干燥,不易形成云,也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导致高温频发且强度较强。
具体到我国,目前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也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根据统计分析,在多数拉尼娜事件次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易偏北。6月下旬以来,副高北抬,特别是台风“暹芭”于7月上旬北上后,副高加强西伸,伊朗高压东伸,并与中纬度大陆高压相结合,在我国上空形成稳定的暖高压带,进而造成大范围高温天气。此外,副高携带的水汽也使我国中东部地区湿度较大,导致体感温度更高。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17日至20日,四川盆地、江汉、江淮、江南西部和北部沿江、华南西北部等地将出现降雨过程,高温天气有所缓解,江南东南部、华南东部将持续高温闷热天气。21日之后,南方地区高温将再次发展,范围扩大,福建、江西、浙江南部等地日最高气温可达39℃至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