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妇女能撑起半边天,老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一起壮大的是农村“三留守”人员的数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性格缺陷严重;留守妇女精神生活匮乏,生活压力沉重;留守老人心理脆弱、安全无法保障。长期留守让这一群体在生活、教育、心理、安全等方面表现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影响到农村家庭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解决好“三留守”问题,事关留守老人健康生活、事关留守儿童幸福成长、事关留守妇女价值实现,也关系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结合定点帮扶仙桃市毛嘴镇古堤村、黄石市阳新县大畈村实际,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多措并施,关爱“三留守”人员,先后选派30余名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脱产从事驻村帮扶工作,为老百姓谋幸福,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逐步总结出以关爱“三留守”人员为主要内容的帮扶经验。
用“暖心”服务留守老人。仙桃市毛嘴镇古堤村五组的93岁老人王宝玉,前几年因为小腿骨折,生活不便,子女十天半月回家做一次饭,吃不完的饭菜老人就留着热一热再吃。时间长了,饭菜就会变馊。吃饭问题成了她最大的心病。前几年,在古堤村,像王宝玉一样“吃饭”成了大问题的老人越来越多。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省自然资源厅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次调研,在厅党组的关心支持下,决定采取“村民出一点、村里补一点、社会筹一点”的方式,帮村里建“老年人幸福食堂”。“要是找不到合适的场地,我愿意把果园的地让出来!”听说要盖老年食堂,老支书张义好第一个站出来支持。食堂建好后,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空巢、失能老年人,每天交8块钱,就能吃到新鲜饭菜。在这里,不光能解决吃饭问题,还能与其他老人聊天、拉家常。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村里专门安排2名老党员送餐上门,风雨无阻。老人们笑了,子女也放心了。
用“爱心”呵护留守儿童。在阳新县大畈村,村民刘志龙10岁的儿子刘梓轩引起了省自然资源厅驻村帮扶人员的注意。2016年,梓轩的爸爸因为一场意外,双腿被截肢,妈妈又在半年后离开了这个家。悲惨的遭遇,没有让这个孩子自暴自弃,他选择了用微笑面对生活。每天,他一个人往返学校,独自完成作业。回家后他就帮爸爸穿假肢、打扫卫生,等吃完饭就忙着收碗筷、洗碗。他用小小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年纪不该承担的责任。了解情况后,工作队向厅机关发起了“爱心妈妈”结对留守儿童和“手拉手”助学活动。“爱心妈妈”陶妮送去了他喜欢的羽毛球拍、文具和衣服,还经常打电话,鼓励他好好学习。为了让村里每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省自然资源厅为10个留守儿童找到了“爱心妈妈”,向34名困难学生捐赠了助学金。同时,工作队不定期开展心理辅导、防疫知识、安全教育、法治宣传和道德教育,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状况,让孩子们感受亲情的温暖,确保每位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用“贴心”关爱留守妇女。大畈村以前是贫困村,村民主要收入来自外出打工。整村脱贫后,长期在外务工的村民仍然占多数。“三留守”人员中,妇女成为留守大军的大多数。她们的生存状态不仅关乎农村的发展与稳定,也会波及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心态。省自然资源厅驻村工作队注重加强精神关爱,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精神文化生活,以“学雷锋日”、植树节、三八妇女节、民法典宣传月等为契机,邀请专家教授、厅机关职能处室到大畈村开展志愿服务、知识讲座、法律援助、技能培训、生产生活帮助等,并协调当地政府部门定期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进一步丰富留守妇女精神文化生活。还指导村“两委”在全村范围内开展“好媳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树立典型模范,促进好村风、好民风、好家风建设。同时,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作用,不定期组织留守妇女开展文化活动,通过成立舞蹈队、互助小组、文明建设监督评议小组等,激发农村留守妇女的内生动力,引导农村留守妇女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积极作为,发挥农村留守妇女在家庭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等措施,充分发挥农村留守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湖北省自然资源厅通过建设老年幸福食堂,进一步健全完善关爱保护体系,广泛开展关爱服务,“三留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极大地解决了制约农村“三留守”关爱保护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但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三留守”问题将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存在。做好“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全社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共同营造关心关爱“三留守”人员的良好氛围,才能改善留守老人“膝下无人”、留守儿童“心中无人”、留守妇女“身心不安”现状,进一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快乐成才,留守妇女有效维权、勤劳致富,使留守老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不断提升“三留守”人员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作者:丁继华 方郧农 王云可
责编:马婷婷
审核: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