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将至,1月19日下午,阳新县龙港镇岩泉村“两委”干部在村委会大厅忙个不停,原来又到了给本村烈士遗属送“光荣灯”的日子。村干部陈世良对照烈属名单,把送“光荣灯”的物资——“一对火烛、一块3斤的猪肉”用红袋子装好,一起放在车上,准备挨家挨户送去。
据了解,这项活动已经持续四十余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岩泉村一直保持着春节给烈属送“光荣灯”的优良传统。
在战争年代,岩泉村民积极投身革命,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涌现出陈新南、陈新雪等一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据悉,岩泉村内至今存有红军后方医院、石印局、红五八军政治留守处、红十六方面军电讯处等革命遗址10多处,有191位烈士长眠于此。
据岩泉村干部成家建介绍,现居住在岩泉村的红军烈士后代遗属有23户,共计100多人。为了慰藉先烈、激励后代,每年春节前,岩泉村“两委”都会为全村烈属送去猪肉、糕点、香烛等物品以示慰问。
“村里每年过年都会来慰问我们,作为烈士遗属,我深感光荣。时代在发展进步,我们这些烈士遗属决不能躺在先辈的功劳簿里睡觉,也要带头为村里发展作贡献。”岩泉村五组烈士遗属陈绪国说。
“没有烈士们的英勇牺牲,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岩泉村将继续发扬送‘光荣灯’的历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和精神代代相传。”岩泉村党支部书记陈世海敲门入户,为烈士遗属送上“光荣灯”的物资。
“一对火烛、一块猪肉”,物资虽少,但有着不一般的意义。通过送“光荣灯”的形式,缅怀先烈功绩,感念前辈恩泽,追思怀远,饮水思源,不仅展现了岩泉村村民铭记历史、崇敬英雄的良好风尚,更体现了村民们对烈士们精神的坚守和传承,这激励着一代代岩泉儿女为家乡的发展繁荣勇往直前、不懈奋斗。
近年来,岩泉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岩泉村红色教育基地,走上了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之路;同时该村依托有利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形成了“红绿结合,文旅融创”的发展格局,村庄发展进入“快车道”,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通讯员:宋红
一审:周奥
二审:许岚
三审:邢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