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 善如潮涌——阳新“好人之城”的铸造密码

“我是共产党员,请党员下车与我一起去抓坏人!”近日,湖北省首届见义勇为网评作品全网征集“走近身边的勇士”回访组走进阳新县,听了见义勇为英模向能来勇斗8名歹徒的事迹,回访组成员肃然起敬。

向能来的感人事迹不是孤例,这片红色热土始终激荡着英雄气概。

革命志士肖作舟、“梅花奶奶”柯梅花、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尹文杰、“拄拐村医”尹传波……阳新典型人物、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甚至引得湖北省委政研室专程前来调研。据初步统计,2014年以来,全县已有32人次荣获“中国好人”“湖北好人”“荆楚楷模”等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富川大地上“群星闪耀”。

薪火赓续:送“光荣灯”传统接续四十余载不灭

1月19日,又到了给本村烈士遗属送“光荣灯”的日子。“一对火烛、一块3斤的猪肉……”龙港镇岩泉村村干部陈世良对照烈属名单,清点好送“光荣灯”时的慰问物资,并用红袋子装好,准备挨家挨户送去。

阳新是全国著名的“烈士县”。为了慰藉先烈、激励后代,每年春节前,岩泉村都会为全村烈属送去猪肉、糕点、香烛等物品以示慰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岩泉村一直保持着送“光荣灯”的优良传统,至今已持续四十余年。

据岩泉村村干部成家建介绍,现居住在岩泉村的红军烈士遗属或后代有23户,共计100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岩泉村村民积极投身革命,涌现出陈新南、陈新雪等一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村内至今保留有“红五、八军政治留守处”“红军后方医院”“红十六军电讯处”等10余处红色遗址,更有191位烈士长眠于此。

“村里每年过年都会来慰问我们,作为烈士遗属,我深感光荣。”岩泉村五组烈士遗属陈绪国说,“时代在进步,我们这些烈士遗属不能躺在先辈的功劳簿里睡觉,也要为村里发展添砖加瓦。”

“没有烈士们的英勇牺牲,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岩泉村党支部书记陈世海为烈士遗属送上“光荣灯”,聊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我们将继续发扬送‘光荣灯’的优秀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和精神代代相传。”

阳新这片红土地上,镌刻着11238名烈士的英名,留下“小小阳新,万众一心,要粮有粮,要兵有兵”的精神烙印。2022年以来,阳新县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改扩建、新建乡镇级烈士陵园14座,年接待瞻仰者450余批次2.5万多人次,建成烈士纪念设施4137处,红色文化根植在阳新人心间。

2024年12月22日上午,烈士遗孤黄鲁彬接过经过AI技术处理的父亲彩色画像,反复擦拭着画像,然后将脸颊与画像中的父亲贴在一起,紧紧抱入怀中。80多岁的黄鲁彬返乡探亲,第一次真切地“见”到生父,不由得热泪盈眶。

这感人一幕发生在阳新县木港镇丰台村。黄鲁彬的父亲是著名抗日英烈黄骅,父亲牺牲时,黄鲁彬尚在襁褓。“在我心中,父亲很高大。”黄鲁彬依靠母亲或父亲战友的只言片语,拼凑出一个模糊的形象。

为了这次跨越时空的“团聚”,有一群人在默默付出。2023年,阳新县委宣传部组织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通过收集烈士的老照片、文字资料、遗物、直系亲属样貌等信息,运用基因科技和AI技术,复原烈士面容和形象,并制作成照片赠送给烈士后人。截至去年底,工作人员已经为378位烈士“画像”,其中阳新籍烈士114位,在阳新参加过战斗的江西、湖南、河南、山东籍烈士264位。

同样收到亲人画像的,还有阳新县教育局的退休干部何衍良。“让家族的所有人都记住,先辈的精神要由他们传承下去。”何衍良抚摸着大伯何兆申的画像,决定把画像挂在祖屋的厅堂里。

党建引领:私家菜园变身口袋公园

“往日脏乱差的菜地不见了,不仅环境大变样,生活也更方便了。”日前,望着面貌一新的小区广场,阳新经济开发区火车站社区前进小区居民李大娘满意地竖起了大拇指。

前进小区建设年代较早且缺少物业管理,个别居民将小区铁路工区宿舍旁的空地视为“自留地”,在上面种植蔬菜、饲养家禽,久而久之成了不少小区居民的“心病”。

近年来,火车站社区健全“社区大党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凝聚社区结对单位、下沉党员等多元力量,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023年7月开始,火车站社区“大党委”牵头,邀请县残联、铁路工区、小区党员中心户、群众代表,多次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菜园“微治理”的方案。最终大家一致决定,引导居民腾退菜地,改建口袋公园,加快改善小区整体面貌。

起初个别居民不甚理解,但在社区“大党委”的努力下,短短一周内,所有菜地均完成了腾退。2024年8月,小区“私人菜地”被彻底清理,并在原址上重新铺设了水泥地面,小区废弃的绿化带也得到了修缮。

随后,健身器材运抵小区。一大早,前进小区居民刘大娘便拿起自家扫帚,主动清扫广场地面垃圾;居民宋英小开着自家三轮车,帮忙运输沙子,其妻子熊顺则带头搬运健身器材;热心居民成传强主动承担起健身器材的安装任务,带领2名工人打孔安装……在居民们的共同努力下,仅用半天,所有健身器材便安装完毕,地面也重新硬化,私家菜园换了新颜。

志愿服务:积分制激活“向善基因”

每周五上午,在枫林镇樟桥村村委会门口,村民们早早排起了队。大家身着务工服、手持铁铲等工具,等待着“集体行动”。

“我每周都过来参加活动,想着多攒点积分。”村民刘玲碧对积分规则了然于心,“积极参与村级公益活动,一次加10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一次扣5分……”

刘玲碧口中所说的“积分”,大有用处。在樟桥村电力“爱心超市”里,洗衣液、米面粮油、卫生纸等物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村民们按照日常参与志愿服务累计积分的多少,自由挑选与积分相对应的商品进行兑换。“大娘,你有25个积分,现在可以换一瓶洗衣液啦。”工作人员热情地将物品发放到村民手中。

截至去年底,樟桥村电力“爱心超市”共上架4大类328件商品,涵盖米面粮油、生活家用、节能家电、学习文体等各类用品,已为53位村民兑换物品价值1988元。

在阳新推行“积分制”的,还有不少地方。去年,王英镇在各村推行“乡村治理责任制+积分制”管理模式,详细列举18个加分项、24个减分项,涵盖志愿服务等多项内容,将乡村重要事务量化为积分指标。积分可在“积分超市”兑换相应生活用品、文具等奖励。

一袋垃圾能换一打鸡蛋,在王英镇王文村,这并非玩笑话。

“分发的垃圾袋装满垃圾,找村湾的组长称重后,到村委会换鸡蛋。”王文村负责人王志朋拿着大喇叭,给公公婆婆们解释如何用垃圾兑换奖励。

“一人发一个小卡片吗?那东西不好保存哩,想兑换的时候偏偏找不到。”大伙意见纷纷。原来,王文村很多公公婆婆年事已高,积分兑换小卡片经常遗失,且每次来兑换,常常需要村干部费一番口舌解释,大家都嫌麻烦。

“积分卡片由村干部保存,引导村民拿垃圾袋,兑换积分超市里的销冠产品鸡蛋。”村干部王梦楼点子多,“1斤垃圾兑1个鸡蛋,鸡蛋不贵,垃圾袋更便宜。”

大伙听了提议,将电子秤和鸡蛋搬到了村广场。看到新鲜的鸡蛋,大爷大妈们纷纷跑到房前屋后捡起了垃圾,360个鸡蛋一上午就被兑换一空。

“现在让村干部帮咱记着积分,每周五来领鸡蛋就行了。”77岁的王贤志爹爹笑眯了眼。

移风易俗:“新风六条”给旧俗“瘦身”

1月16日下午,在王英镇“印象·仙岛湖”大舞台,新屋村、鲁山村、谷贞村、隧洞村四村联合举办“村晚”,开了一回各自先例。

锣鼓、小品、舞蹈……晚会节目由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糅合当地风土人情,展现和美乡村新面貌,畅想美好新生活。晚会精彩纷呈,吸引了超过10万名观众欣赏直播,直播间里大家纷纷点赞留言。

“我们联合举办晚会,就是想告诉村民们,过年最重要的从来不是物质上的攀比,而是家人的团聚、热闹的氛围。”新屋村党支部书记石则学说,“文明节俭照样可以过好年!”

四个村庄合办“村晚”,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王英镇移风易俗倡导新风六条措施》(简称“新风六条”)。“新风六条”包含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祭扫、节俭操办、重教助学、落实责任等六方面内容,明确了婚嫁事宜、宴请规模、酒席档次、烟酒价格、车队台数等方面的上限标准,自2024年7月起在王英镇内倡议推广。

在王英镇泉丰村向阳湾,升学宴简朴却热闹。

女儿考上华南师范大学,村民向高兵在本湾文化礼堂办了几桌答谢宴,用本地土菜招待前来祝贺的兄弟叔侄。向阳湾长辈向能汉致祝贺词,向阳湾每户随礼100元表示祝贺。

向阳湾积极响应,除红白喜事外,只有考上大学和参军,每户象征性随礼100元以表心意,其他一般性喜事如生日、乔迁等,均不随礼办席。

“过去大家攀比成风,人情债越来越重。现在镇里推行移风易俗,崇尚文明节俭,真是太好了!”泉丰村村民向能礼对新举措表示坚决支持。

据泉丰村村民小组长向能佳介绍:“去年以来,向阳湾有6户取消办贺寿宴,3户取消办周岁宴,大操大办之风逐渐刹住,取而代之的是邻里乡亲之间的亲切问候和祝贺。”

文明之花正在吹向各家各户,村民崇尚文明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现在我们邻里乡亲之间的攀比心更淡了,人际关系更简单了,村里风气更淳朴了!”王英镇王英村村民尹传启深有感触。

文明新风,孕育善行。阳新用实践诠释:一座城市的精神海拔,不在楼宇高度,而在人心温度。如今的阳新,好人善行从个体选择升华为群体自觉,层出不穷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正在成为时代的精神坐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以他们为榜样,播撒爱心、传递美德,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记者:周奥

一审:高薇

二审:张贵华

三审:秦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