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东南的阳新县枫林镇,一位从教37年的教师心中,教育不是教案里的铅字,而是浸润着红枫与泥土的实践哲学。他,便是枫林中学教研主任刘耀忠。37年来,他以脚步丈量乡村教育的经纬,以数学为舟,载三千农家子弟驶向星辰大海。他的教育笔记扉页上,一行褪色钢笔字诠释着朴素信念:教育的本质,是让每粒种子在适合的土壤里开花。
育人观:心灵方程式破成长密码
“每个孩子都是多元方程式,答案藏在尊重与唤醒中。”刘耀忠常挂嘴边。2021级学生柯雅婷曾因数学成绩陷入自我否定,一度放弃学习。刘主任却从她插秧时整齐的秧距中发现空间思维天赋。“你比课本更早参透数列规律。”田埂上的点拨,让“秧苗定理”成为打开数学之门的钥匙。三年后,这位自诩“数学绝缘体”的姑娘以98分的中考成绩,验证了刘氏教育公式:教育=观察×信任ⁿ(n=持续投入的时间)。
教研论:乡土矩阵筑发展根基
“教研需开校门接天地气,而非闭门造车。”担任教研主任二十载,刘耀忠坚信“教研的根须扎进乡土,枝桠方能伸向云端”。面对农村青年教师流失困境,他设计“双螺旋培养模型”:新教师既随骨干打磨教学,亦需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数学教师李娟起初不解:“我是来教书的,怎还当‘代理家长’?”三年后,她帮扶的学生考入县重点高中。“如今懂了,教育是心与心的相互照亮。”传统教研与现代智慧的融合,令枫林中学从薄弱校蜕变为区域教研高地。而刘耀忠始终坚守讲台:“离了课堂,教研便是无根之木。”
教学法:知识沃土育拔节新苗
“天地即教具。”刘主任的课堂总令人惊叹——暴雨中借屋檐雨帘讲平行线判定,家访时用线性规划优化务工家长返乡路线。2024年中考备考,他带学生从茶叶烘焙析变量关系,借祠堂修缮解立体测量。最终,其执教的九(1)班数学平均分达103分(满分120),108分以上25人。“刘老师教会我们,数学不是逃离乡村的梯子,而是建设家乡的工具。”毕业生留言道。
师道传:薪火相承续教育之光
“教育是乡村的交响,教师是文明的育种人。”刘耀忠如此告诫青年教师。他任教的数学、地理学科常年居全县前列,6次斩获县级优质课一等奖,十余篇论文、设计获国家至县级奖项,辅导学生竞赛获奖超30人次。2024年主持的市级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实践研究》获评优秀,个人屡获市、县、镇级模范教师称号。
刘耀忠的教案本里,一片2017年的枫叶标本静卧,叶脉间铅笔标注的经纬度,是当年带学生测量校园古树的坐标。37年光阴流转,青涩教师已成教育界的“人文坐标”,他却仍晨迎学子、夜研教学。问及退休规划,他笑指满墙教研笔记:“我的教育函数尚未抵达极值点。”
窗外,新一届学子踏过柏油路,续写着这位乡村教育家未竟的育人方程式。
通讯员:韩效杰
编辑:刘琳
审核:向能利